本網(wǎng)訊(記者 盧昕)見到魚曉東,是在教師節(jié)陽光明媚的午后。他穿著樸素,溫文爾雅,舉手投足間頗有中國傳統(tǒng)文人風范。
從童年與書法的初遇,到在職場中成為書畫愛好者的“貼心人”,再到退休后深耕銀齡教育的講臺,魚曉東的人生軌跡,始終與書法藝術緊密相連,也為我們勾勒出一位工行基層文化傳播者的初心與擔當。
童年結緣,筆墨相伴成長路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魚曉東與書法的緣分,始于小學時期。身為干部家庭的父母,對他的書寫學習要求嚴苛,不僅要求他一筆一畫寫好字,更教導他要認認真真做人。而他也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被漢字的美感與趣味所吸引,從此一見傾心。課余時間,描摹字帖成了他的日常。無數(shù)個寂靜的夜晚,昏黃燈光下,一方硯臺、一支毛筆、一張宣紙,陪伴他勾勒出少年時代的藝術夢想。這段快樂又自由的時光,為他日后的書法之路打下了堅實基礎。


那顆童年時種下的書法藝術種子,在時光的滋養(yǎng)與他自身的堅守中不斷生長。隨著年歲增長,魚曉東愈發(fā)深刻地體會到書法的深厚內涵——它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人類的智慧、思想與情感。經(jīng)典書法作品在用筆、結構、章法上的微妙之處,唯有潛心臨摹才能領悟。為此,他利用業(yè)余時間勤學苦練,大量臨習真草隸篆和各類碑帖汲取養(yǎng)分。
為進一步提升理論與創(chuàng)作水平,魚曉東主動尋求學習機會。1988年,機緣巧合下他到中國工運學院學習,在校期間,其書法和篆刻作品得到吳作人、肖淑芬、楊再春、張邦彥等書畫大家的點評與指導,藝術水平實現(xiàn)質的飛躍。此外,學院內眾多書法功底深厚、知名度高的學員形成了良好的交流學習氛圍,院校每年舉辦的書法美術展,也為他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在不斷學習與積累中,他不僅精通書法,更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勇于創(chuàng)新,逐漸形成了書法風格。
既是金融骨干,也是文化建設熱心人
在工行甘肅省分行的40余年職業(yè)生涯里,魚曉東對待金融工作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在業(yè)務崗位期間,正值銀行大力發(fā)展中間業(yè)務的機遇,他與團隊密切聯(lián)系證券、保險等公司,大力開展業(yè)務營銷,創(chuàng)新業(yè)務種類,推動業(yè)務的發(fā)展與市場的拓展,憑借出色的表現(xiàn)贏得了領導與同事們的一致贊譽。
他與工會工作有著不解之情,他把全部熱忱和智慧用心用情投入工作中,他深深思考著如何激發(fā)金融職工這股力量,激勵大家積極投入到火熱的金融強國建設中。他認為工會工作只有圍繞服務中心、服務基層、服務職工,推進企業(yè)文化建設,搭建員工之家等,才能打造凝心聚力的團隊,才能提升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他充分發(fā)揮長期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jīng)驗,配合領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推動基層搭建文化家園。組織全行開展載體豐富的勞動和技能競賽活動;開展“巾幗展風采,建功新時代”女勞模先進事跡宣講活動;以“公開解難題促民主促發(fā)展”為主題,解決職工代表關心關注的問題;圍繞“五篇大文章”、智慧銀行建設等高質量發(fā)展重點領域,開展了五一勞動獎、工行勞模等榮譽評選,廣泛宣傳先進典型感人事跡和精神風貌;推進基層工會共建職工之家等,深受職工喜愛。
他心懷感恩,將大量時間投入到組織單位群眾性書畫活動中,成為全轄系統(tǒng)書畫藝術愛好者的“貼心人”。大家既知曉他古道熱腸、樂于與書畫友人交往,也敬佩他高超的書法造詣。在他的熱心組織與積極推薦下,工行甘肅省分行在總行書畫評獎中屢屢斬獲佳績。這一成果對于甘肅分行而言實屬不易,魚曉東本人也多次在評獎中獲獎。


在浩如煙海的華夏文化與博大精深的書法世界中,魚曉東走出了一條寂寞艱辛卻傳承有序的道路。如今,他身兼中國硬筆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甘肅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蘭州書畫家協(xié)會副主席等多重身份,其作品多次在全國和省級書法大賽中斬獲金、銀獎,被多家院館收藏,還入選了《中國硬筆書法史》《中國當代文藝家辭典》《當代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大典》等權威書籍。
多年前,甘肅電視臺《藝苑新葩》欄目組曾對他進行專訪,他在采訪中分享了對書法藝術的深刻感悟:“書法作為藝術必有其創(chuàng)作的成分,當筆鋒飽蘸墨汁,落在宣紙之上時,水墨不再是簡單的顏料,而是承載情感與思想的媒介,每一次揮毫,都是一場與傳統(tǒng)、與自我、與時代的對話,在宣紙上展開著多重境界的精神舞蹈?!?/p>
更難能可貴的是,魚曉東始終保持謙遜低調的生活態(tài)度,將個人藝術成就視為對社會的回饋,積極投身公益活動,用書法傳遞正能量。多年來,他將對書畫藝術的熱愛奉獻給基層與幫扶鄉(xiāng)村,從未缺席金融工會組織的書畫藝術下基層活動。在甘肅分行組織的春節(jié)送對聯(lián)活動中,他廢寢忘食,承擔大量書寫任務,那些散發(fā)著墨香的“?!弊峙c對聯(lián),在濃濃的年味里,為職工、客戶與鄉(xiāng)親們送去了節(jié)日祝福與組織的溫暖。
甘肅分行在天水麥積區(qū)有五個幫扶村,每逢春節(jié),分行都會組織人員到幫扶村寫春聯(lián)。曾有一年,天寒地凍、大雪紛飛,魚曉東與同事們在寒冷的村委會門前擺上桌案,用酒化墨,鋪開宣紙。黑色的筆墨在火紅的宣紙上游走,一幅幅氣勢恢宏、充滿雅趣的“福”字與對聯(lián)應運而生。鄉(xiāng)親們紛紛駐足排隊,“我來排隊求個‘福’字和對聯(lián)!”的聲音此起彼伏。他飽蘸濃墨,將綿綿情意融入筆端,收到對聯(lián)的鄉(xiāng)親們滿心歡喜,將美好希望帶回家,古樸的大門因這墨香與祝福而煥發(fā)光彩,那些“福”字與對聯(lián),宛如明亮的眼睛,閃爍著人們對生活的虔誠祈求。
銀齡耕墨,退休續(xù)寫教育情
退休后的魚曉東并未停下與書法相伴的腳步,反而以筆墨為犁,深耕銀齡教育沃土。他被聘為工行甘肅省分行退休職工書法班教師,開啟了書法教育的新旅程。他在教學中堅持因材施教,根據(jù)退休職工的不同特質制定教學方案,注重課程設置的科學性與實用性,從書法技法、創(chuàng)作技巧到作品欣賞,細致講解每一個知識點。同時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將原本枯燥的筆畫練習變得生動有趣,讓老職工們能從“橫豎撇捺”中真切感受漢字之美,全方位提升藝術修養(yǎng)。
在他的引導下,老職工們紛紛愛上了寫字,書法逐漸豐盈了他們的老年生活,大家由衷稱贊:“是老師讓我們愛上了寫字,書法豐盈了我們的老年生活!”面對大家的認可,魚曉東樸素地表示:“能讓大家拿起毛筆,就是我對傳統(tǒng)文化最好的致敬?!?/p>
魚曉東的故事,是對藝術與教育的雙重堅守,更是文化薪火相傳的生動縮影。正如他筆下力透紙背的線條——柔韌卻堅定,無聲卻有力,他用一生的熱愛與行動,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也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基層文化建設注入了溫暖而持久的力量。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