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起擺拍事件被罰,流量生意當休矣

2025-10-14 15:40:39 作者:羅登廉

日前,有兩個擺拍事件引起人們廣泛關注:一是“女子懸賞20萬尋救命恩人”事件,二是“地鐵車廂理發(fā)”事件。這兩起被執(zhí)法部門處罰的擺拍事件,像一面鏡子照出當下某些自媒體的畸形生態(tài)。一邊是懸賞20萬尋恩人的情感戲碼,一邊是車廂理發(fā)的荒誕表演,不同的劇本藏著同一種心思,即把流量當生意,把公共空間當片場。

圖片

宋某雪等6人捏造溺水獲救的人設,用曲折劇情博取同情,數(shù)萬點贊背后,是被刻意消耗的善意,這種擺拍早已超越合法創(chuàng)作的邊界。而上海地鐵里的理發(fā)師們則更直接,把推子對準“陌生人”,就為了博一句“真敢拍”。深夜的地鐵車廂不是攝影棚,其他乘客更不是免費群演。這種為了流量的擺拍,變成了對公共秩序的公然冒犯。

最讓人擔心的不是這些鬧劇本身,而是它們催生了“狼來了”的效應。宋某雪們多演一次,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就多一分被質(zhì)疑的可能。因為當虛假的尋恩故事刷屏,而真有人需要幫助時,大家第一反應可能懷疑是不是又在演戲。這種欺騙性的信息不僅浪費公共資源,還會啃食社會風氣。地鐵里擺拍理發(fā)看似事小,卻打破了大家默認的乘車秩序,今天有人在地鐵里理發(fā),明天可能就有人搞更夸張的表演,公共空間的秩序與規(guī)則就是這樣一點點被侵蝕的。

“尋恩人”的視頻能火,是因為大家相信知恩圖報的美好;有人覺得地鐵理發(fā)新奇,是出于對日常之外場景的好奇??蛇@些真實的情感需求,反倒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他們精準抓住大眾易感動、愛圍觀的心理,把生活片段變成精心設計的陷阱,使大眾情緒成了被收割的流量。等到真相揭開,失望之余,大家的信任感也大打折扣,慢慢變得麻木和冷漠。

其實,識破擺拍沒那么難。海邊尋人視頻里多機位切換的鏡頭,地鐵理發(fā)時過于整潔的“道具”,都藏著刻意的痕跡?,F(xiàn)在警方的處罰算是給熱鬧的“片場”拉了電閘,但要根治這種亂象,光靠事后處罰還不夠。平臺得扛起責任,把好第一道關,別讓流量算法成為虛假內(nèi)容的幫兇;MCN機構也該少琢磨些套路劇本,把心思花在真實內(nèi)容的編創(chuàng)上。更重要的是,觀眾也需放下對獵奇劇情的執(zhí)念,畢竟真正值得關注的,從來不是鏡頭里演出來的感動,而是生活里真實的溫度。

執(zhí)法部門的處罰是給擺拍者的教訓,更是給所有人提了一個醒,即網(wǎng)絡非法外之地,公共空間也不是私人舞臺。擺拍泡沫遲早會破,靠造假賺來的流量撐不起長久信任。這兩起被罰案例應該成為一面鏡子,照照還在鉆營的人,別再把公共空間當舞臺,也別把觀眾的善意當生意來做。

來源:紅網(wǎng)

責任編輯:王立釗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