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不是“擺姿勢”,解決問題才是真

2025-09-30 14:17:24 作者:王濟川

對重點民生工程項目,3年內僅2次順道前往調研,每次停留不足半小時,并安排拍照“打卡”……近來,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對違反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典型問題進行通報,其中一則打卡式、作秀式調研案例引發(fā)關注。

調研方式有哪些_360新知

調研的初衷是為了了解群眾需求,解決實際問題。然而,在現實中,仍有少數干部將調研視為“走過場”“作秀場”,把“身入”當“深入”,把“過程”當“結果”。他們熱衷于擺姿勢、拍照片,卻對民生項目的實際進展、群眾的真實訴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種形式主義的調研,不僅無法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小問題積累成大矛盾,延誤民生問題的解決時機,嚴重損害群眾的切身利益。

調研作秀的危害不容小覷。從直接影響看,它讓民生項目的推進受阻,群眾的期望落空。比如,一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因調研不深入、問題未找準,導致規(guī)劃不合理、施工進度緩慢,本該早日惠民的工程卻遲遲不能發(fā)揮效益。從深層影響看,這種作秀行為損害了政府的執(zhí)行力和公信力,無形之中疏遠了干群關系。群眾對干部的信任,是在一次次實實在在的為民服務中積累起來的,而作秀式調研只會讓群眾感到被敷衍、被欺騙,進而對政府工作產生質疑和不滿。更可怕的是,這種不良風氣若不及時整治,容易形成“破窗效應”,助長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滋生蔓延,影響整個干部隊伍的作風建設。

究其根源,調研作秀既有思想認識的偏差,也有機制層面的短板。個別干部政績觀錯位,只追求表面的“政績”,而不注重實際效果。他們缺乏對群眾的深厚感情和責任感,沒有真正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自然也就不會用心去調研、去解決問題。從機制上看,一些地方對干部調研工作的考核監(jiān)督不嚴,缺乏明確的調研標準和實效評估,導致個別干部有機可乘,敷衍了事。同時,調研成果轉化機制不完善,調研中發(fā)現的問題往往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使得調研失去了應有的意義。

整治調研作秀現象,必須多管齊下、標本兼治。要強化思想引領,引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站穩(wěn)人民立場,把調研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放在解決群眾實際問題上。要讓干部明白,調研不是為了“作秀”給誰看,而是為了真正了解群眾需求,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要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調研工作的全程跟蹤、限時辦結、成果轉化等制度,明確調研的責任主體、工作流程和質量標準。運用信息化手段對調研過程進行實時監(jiān)控,對敷衍塞責、弄虛作假的行為及時預警、督辦。要強化監(jiān)督問責,將調研工作成效納入干部考核內容,對那些只做表面文章、不務實際工作的干部嚴肅處理,形成有力的震懾。同時,要鼓勵群眾參與監(jiān)督,通過公開調研結果、接受群眾評議等方式,讓調研工作在陽光下進行。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每一次調研都是一次傾聽民聲、了解民意的機會。干部們應帶著責任、帶著感情去調研,真正做到“身入”又“心入”,以“事事馬上辦”的作風回應群眾關切,以“件件有落實”的成效取信于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架起為民服務的連心橋,讓調研成為推動民生改善、促進社會發(fā)展的有力武器。

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王立釗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