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廣平縣一高中收2700元教輔費被質(zhì)疑收費高”,河北邯鄲廣平縣教育體育局成立調(diào)查組核實之后回復,稱該中學教材和教輔資料征訂費用,除教材外,所有教輔資料訂購均按照自愿原則進行。只是個別教師在安排布置工作時,與家長溝通用詞不當,引起部分家長不滿,已責成第一中學深入調(diào)查,核清事實后將嚴肅處理。
當?shù)亟腆w局回應的核心意思,沒有否認收2700元教輔費,只是強調(diào)了這是“自愿”購買。但這個說法,顯然沒法消除家長和輿論的疑慮。此事之所以引發(fā)大范圍關注,一個重要原因是,有家長不清楚收費的具體明細,在班級群發(fā)出疑問,但遭到了班主任赤裸裸的威脅——該班主任公開稱,家長如果在群里或者網(wǎng)上發(fā)表不當言論,會影響孩子上學考研考公考編。
孩子回家跟家長要2700元教輔費,任何家長都會有疑問,想要問清楚這筆錢的構(gòu)成,這怎么就算不當言論,怎么就能扯到考研考公考編?在群里回答家長的正當提問,應是班主任的分內(nèi)義務。如果真是自愿購買,怎么還會有家長追問?班主任怎么就不能坦誠溝通呢?
“自愿購買”除了在事實層面說不通之外,在學校教育語境之下,也很成問題。設想一下,如果學?;蛘呃蠋煱l(fā)起建議,推薦學生買哪些教輔,即便最后補充一句,可以自愿購買。學生和家長有“自愿”的空間嗎?只要大部分同學買了,那老師的教學就必然和教輔掛鉤,布置作業(yè)和講解題目,很可能就用到這些教輔。那些不買的同學,難免擔心會影響自己的學習。
這也是在很多學校出現(xiàn)的情況,表面上學校可能說了自愿,可只要做了大規(guī)模動員,最后學生和家長其實沒有“自愿”的余地,除非不在乎孩子學習會不會受影響、課堂上會不會被老師另眼相待。
更深層次的問題,則是怎么更好界定教輔的使用范圍,不能用“自愿”把問題掩蓋過去。因為教育應該考慮普適性,濫用“自愿”可能會助長歧視。比如,2700元畢竟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如果有學生交不起,而老師的教學又會高比例使用教輔,那這些學生該怎么辦?
總之,無論學校還是教育主管部門,在教輔使用的問題上,應該承擔更多的把關責任,而不能用“學生自愿”來轉(zhuǎn)嫁問題。具體來說,應該督促學校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謹慎使用教輔。對一些必要的教輔,在推行“自愿”原則的同時,要充分考慮低收入家庭孩子的承受能力,看是否有可能提供必要的補助。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兼顧教學需求和教育公平。
來源:光明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