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速發(fā)展,網(wǎng)絡問政已成為群眾反映問題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當前一些地方將網(wǎng)絡問政簡化為“網(wǎng)上回復”,滿足于“已受理”“已關注”等程序性答復,把回復率當作終點站,讓群眾訴求“鍵對鍵”受理后卻在“面對面”落實中“斷線”,這種形式主義不僅背離了網(wǎng)絡問政的初衷,更損害了政府公信力。
網(wǎng)絡問政異化為“網(wǎng)絡回復”,根源在于政績觀錯位與機制設計缺陷。部分地方將回復率、及時率作為考核硬指標,導致基層陷入“數(shù)字政績”誤區(qū)。有的干部把群眾訴求當作“任務工單”,回復時套模板、講套話,對“小區(qū)積水”“垃圾堆積”等具體問題,只用“已安排處理”敷衍了事,至于何時解決、如何解決則語焉不詳。更有甚者,將“回復了”等同于“解決了”,把群眾“不滿意”的評價簡單歸咎于“訴求過高”,缺乏深入基層實地督辦的自覺。這種“重痕跡輕實效”的作風,使得網(wǎng)絡問政淪為“紙上談兵”,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依舊懸而未決。
只回復不落實的問政模式,正在侵蝕治理根基。群眾通過網(wǎng)絡反映問題,既是對黨和政府的信任,也是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途徑。當“線上熱情回應”遇上“線下冷漠處置”,當“承諾解決”變成“石沉大?!?,不僅會讓群眾訴求落空,更會滋生“說了也白說”的失望情緒。久而久之,網(wǎng)絡問政平臺可能從“民心橋”變成“隔心墻”,黨和政府與群眾間的情感紐帶就會逐漸松動。從治理效能看,大量民生問題因拖延積壓演變成更大矛盾,原本可以及時化解的“小問題”拖成“大麻煩”,既增加后續(xù)解決成本,也消耗行政資源,與精細化治理的要求背道而馳。
讓網(wǎng)絡問政走出“網(wǎng)絡”,需要重構考核指揮棒。考核指標應從“回復率”轉向“解決率”,從“滿意率”延伸到“長效治理”。要建立“受理—辦理—反饋—回訪”的閉環(huán)機制,將解決實際問題、群眾真實評價作為核心指標,對“虛假回復”“拖延辦理”等行為設置“負面清單”。通過動態(tài)跟蹤督辦制度,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實行“紅黃綠”三色管理,超時未解決事項自動預警,確保每個訴求都有跟進、有結果、有反饋。
讓網(wǎng)絡問政落地生根,關鍵要壓實干部責任。要強化宗旨意識教育,讓干部明白網(wǎng)絡問政不是“秀場”而是“考場”,回復只是“起點”而非“終點”。對群眾反映的訴求,既要線上快速響應,更要線下實地解決,把“鍵盤上的關切”轉化為“腳步下的行動”。建立領導干部領辦機制,對反復出現(xiàn)的民生痛點、跨部門的復雜難題,由有關部門的主要領導牽頭督辦,打破“部門壁壘”,形成解決合力。
讓網(wǎng)絡問政提質(zhì)增效,還需健全群眾監(jiān)督機制。將評價權真正交給群眾,實行“一事一評”“定期回訪”,讓群眾對辦理結果進行“二次打分”。對評價“不滿意”的事項啟動復核程序,要求承辦單位說明理由并限期整改,整改情況再次公示接受監(jiān)督。通過公開透明的評價體系,倒逼干部從“要我解決”轉變?yōu)椤拔乙鉀Q”,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治理成效。
網(wǎng)絡問政的生命力在于“回”更在于“行”。從“鍵對鍵”的便捷溝通到“面對面”的實效解決,不僅是工作流程的延伸,更是執(zhí)政理念的體現(xiàn)。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要始終牢記,網(wǎng)絡問政的本質(zhì)是為民服務,只有把群眾的“滿意度”當作工作的“風向標”,把群眾的“吐槽聲”化為改進的“催化劑”,才能讓網(wǎng)絡問政真正成為傾聽民聲、匯聚民智、解決民憂的有效載體,在新時代群眾路線上留下堅實足跡。
來源:紅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