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月10日,美國宣布對所有美國進口鋼鐵和鋁征收25%的關稅。這一政策實則恐將美國經濟再度推入通脹加劇、供應鏈紊亂的惡性循環(huán)。揮舞關稅大棒非但無法逆轉產業(yè)變遷規(guī)律、保護本國就業(yè),反而會推高物價,令普通民眾承受更高生活成本,阻礙美國經濟增長,損害全球經濟復蘇的集體利益。
近年來,美國對多國采取稅上加稅的關稅政策,早已被證明是“一場昂貴的幻覺”。瑞士銀行直接指出,美國加征關稅對其經濟增長的危害可能比通脹帶來的后果更為嚴重,或拖累美國GDP增速0.8~1個百分點。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近期發(fā)表的報告顯示,如果中國對美作出對等回應,那么在特朗普第二個4年任期內,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將減少550億美元,通脹率將上升20個基點。
2018年以來,盡管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最高達25%,但對美制造業(yè)就業(yè)的“幫助”微乎其微。美媒數據顯示,2019年1月至2024年7月,美國制造業(yè)就業(yè)崗位僅增加了1%。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監(jiān)管與市場中心主任桑賈伊·帕特奈克更直言,關稅導致美國各行業(yè)至少損失了14萬到27.5萬個崗位。
一味加征關稅無法振興美國制造業(yè),反而會阻礙“重振美國制造”。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制造業(yè)在美國GDP中的占比為12%,如今則降至10%左右。美國制造業(yè)嚴重依賴從世界各地進口大量中間品,如今對這些中間品征收高額關稅,只會大幅提高生產成本,降低產品競爭力。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發(fā)現,每“挽救”一個美國制造業(yè)就業(yè)崗位,就要花費幾十萬美元。更值得關注的是,所謂“回流”崗位多集中于食品加工、基礎化工等低附加值領域,而計算機、電子設備等核心產業(yè)崗位仍在持續(xù)外流。
關稅戰(zhàn)沒有贏家,加征關稅的本質是對本國消費者征稅,以民生福祉為代價換取政治口號。特朗普政府激進的關稅政策將推高幾乎所有類別的商品價格。從沃爾瑪貨架上的家用電器到建筑工地的鋼鐵材料,物價上漲正在全方位滲透美國經濟肌理,并對美國高通脹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多項研究顯示,關稅壓力最終轉嫁給了美國普通消費者。據穆迪公司早前推算,美國消費者承擔了加征對華關稅92%的成本,美國家庭每年因關稅而增加1300美元的開支,生活成本不斷升高。去年12月一項針對2000名美國居民的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人出于對未來關稅的恐懼而選擇囤貨。
即使進口商不愿將增加的成本全部轉嫁給消費者,而選擇自己吸收部分成本,長期來看也會導致企業(yè)利潤下降甚至裁員,缺乏長久的競爭力。由于關稅成本上升,一些公司甚至將更多的生產轉移到中國及其他國家——這與關稅的預期效果恰恰相反。
對華關稅已成為美國經濟政策的負資產?!度A爾街日報》稱,特朗普首個任期對中國發(fā)起貿易戰(zhàn)后,中國在美國進口中所占的份額已從2017年的22%下降至2023年的約14%,但是,美國對中國不斷加高的關稅對于遏制美國在全球貿易中的總體貿易逆差“幾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和美國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最新數據,2024年,美國國際貿易逆差總額達9184億美元,比2023年增加了1335億美元。有經濟學家分析稱,關稅戰(zhàn)很可能使美國貿易失衡進一步加劇,如果其他國家采取報復性關稅,美國出口總量以及全球貿易總量都可能下降。
美國加征關稅的“大火”終將擾亂全球市場競爭秩序,加劇全球貿易緊張局勢。歐盟委員會在聲明中強調,美方加征關稅將加深經濟不確定性,破壞全球市場的效率和一體化。2月12日,加拿大省長團會見美國白宮高級官員,為反對向加拿大商品加征關稅進行辯護。墨西哥各界人士表示,“美國優(yōu)先”并不意味著“美國孤立”,加征關稅不僅沖擊墨西哥經濟,還將影響整個北美地區(qū)的發(fā)展,最終導致“兩敗俱傷”。
1930年,美國通過《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將平均關稅提升至53%,最終導致美國出口額暴跌,全球貿易規(guī)模腰斬,加深經濟大蕭條;20世紀80年代,美國迫使日本同意對美出口汽車實施自主限制,后又對日本進口摩托車征收高達45%的關稅,但這并未使美國汽車產業(yè)重回巔峰。這些歷史教訓揭示:任何試圖以關稅高墻隔絕經濟規(guī)律的國家,終將承受自我封閉的代價。
在經濟全球化的十字路口,各國應銘記保護主義沒有出路,開放合作方是正道。面對全球性挑戰(zhàn),唯有拆墻而非筑墻,尋求共識而非訴諸對抗,才能跨越發(fā)展鴻溝、促進包容性增長,共同邁向穩(wěn)定與繁榮的未來。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