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惡作劇”牛頓、丘吉爾和費雪都沒逃掉

2024-04-08 11:52:50

股票交易從17世紀誕生,至今的400年間,人們試圖用不同方法去解釋并預測這個市場,每當理性或非理性的投機者以為終于掌握了駕馭它的秘訣,它卻以仿佛“惡作劇”的形式,捉弄以投機為目的的參與者。

理性如費雪、自信如丘吉爾、睿智如牛頓,也最終沒能逃脫,趁著假期,一起來看看他們的投資趣事吧。

費雪的杠桿

以其名字命名的方程是宏觀經濟學最經典的模型之一,他關于通脹的解釋、貨幣量和總體物價水平之間關系的認識,是宏觀經濟研究的基礎。歐文·費雪被公認為是美國第一位數理經濟學家。

1923年,費雪就開始創(chuàng)建指數,研究每周和每月發(fā)布經濟活動和價格指標,他利用學術研究成果成立了一個 “指數研究所”的營利機構。費雪不僅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公司,也投身于20世紀20年代轟轟烈烈的資本市場。

以數據為基礎建立的平臺使得費雪有分析和預測股市的一手資料,以此為平臺,他一邊投資一邊宣揚自己的投資方法論。

1920年代,美國股市起飛,先期的投入為費雪帶來了豐厚的收益,他看好擁有創(chuàng)新產品的初創(chuàng)公司,把前期投資的所有收益和股息都重新投入快速上漲的股市中,并動用杠桿,押注美國經濟增長。

1929年費雪認為“股市已經來到一片永久性的高地”。然而,眾所周知,這一年的秋天美股開始急轉直下,從 9 月初到11 月底,道瓊斯工業(yè)指數下跌了超過 1/3,以此為起點,美國隨之也遭遇了大蕭條。

費雪的杠桿,使他的投資風險進一步暴露,在道瓊斯工業(yè)指數從1929年9月的380點一直下跌到1932年夏天的40多點的期間,費雪依然確信市場會反彈,并多次預判這場金融危機正在“從無序中走出來”,于是他繼續(xù)加大對股票市場的賭注。然而市場并未朝著費雪預測的方向發(fā)展,他重倉的股票,股價從 58 美元,在幾個月后跌到 28 美元,費雪借了更多的錢繼續(xù)買進,股價很快跌至 1 美元,他的投資血本無歸,并身陷債務。

費雪教授將悲痛轉化為力量,在隨后的幾年間寫出了一批高質量探討大蕭條的著作,包括《繁榮與蕭條》《大蕭條的債務通貨緊縮理論》。即使如此,費雪仍然債臺高筑,房租也成了問題,1935年,耶魯大學買下了費雪教授的房子,以低價再租給他。直到1947年費雪教授以八十高齡去世,他仍然留有75萬美元的負債,約相當于今天的近1000萬美元。

費雪以前瞻的視角透視了宏觀經濟,以數學的方式使經濟學變成了一門更精密的學科,但這并沒有使他在投資中立于不敗。有評論認為費雪的價值觀使他堅信只要有足夠的統計數據,任何問題都有科學的解釋,在投資中他也堅信數學和理性的力量,然而市場必定有非理性的成分,甚至個人局部理性的加總也會導致群體性的偏差。另一個層面而言,即使擁有足夠的數據,拒絕接受數據給我們呈現的東西,也可能導致人們誤判方向。

以20世紀20年代作為投資的開端,費雪并不算趕上了好時機。當然,他押注初創(chuàng)公司輔以杠桿的投資策略從今天來看本身就是相對脆弱的,即使沒有遭遇大蕭條,如遇到波動行情,杠桿加大了風險暴露,虧損也是大概率事件。

丘吉爾式反向指標

“永遠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丘吉爾

丘吉爾的名言是他政治生涯的感悟,后來也成為投資領域的至理名言。然而就是這樣一位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也未能逃脫股市對他的“惡作劇”。

事情發(fā)生在1929年丘吉爾從英國財政大臣的職位上卸任之際,受到美國一戰(zhàn)時工業(yè)委員會主席、金融家伯納德·巴魯克的盛情款待,參觀了紐約證券交易所,被繁忙的交易場景感染,他信心滿滿地請巴魯克幫他開了股票帳戶,開啟了投資初體驗。

然而,不幸的是他和費雪一樣遭遇了1929年的美股崩盤,他所買的第一支股票,就將他套牢,第一筆證券投資便交了學費。后來丘吉爾考慮到對英國本土公司的基本面更為了解,便嘗試了英國股票,可是依然沒有擺脫虧損的結局。

對此丘吉爾非常失望并向巴魯克抱怨。巴魯克隨即遞給老友一份交割單,上面記錄著另一個“丘吉爾”在股市上的輝煌戰(zhàn)績。巴魯克后來在回憶錄中描述到:他判斷以丘吉爾的性格和過度自信的作風,虧損后很可能會割肉,以便抽出資金瞄向新的目標,然后再次割肉,所以下場大概率是惡性循環(huán)。為了不讓丘吉爾血本無歸,他事先為丘吉爾開了另一個賬戶,并進行與丘吉爾反向交易的操作。

這段往事,丘吉爾一直守口如瓶。不過巴魯克卻將其作為一件趣事,在回憶錄中披露了出來。

丘吉爾最終也沒有賺到能力圈以外的錢,盲目自信驅使下的短線操作并沒有給丘吉爾創(chuàng)造他期待的投資回報。

炒股失利的丘吉爾,在1940年 “轉行”做了首相,世界從此少了一個“散戶”,但是多了一個政治領袖,是丘吉爾個人財富的不幸,卻也是英國的幸運。

牛頓與南海泡沫

“我可以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無法預測人性的瘋狂?!薄nD

18世紀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為了追求南美洲巨大財富,英國南海公司于1711年成立。1720年4月7日,英國上議院通過了《南海計劃法案》,其中一項重要決議是將南美洲的秘魯金山交給南海公司管理。受利好消息的刺激,南海公司的股票價格節(jié)節(jié)攀升,投資者趨之若鶩。

在這股瘋狂的投資熱潮中,77歲的牛頓爵士也不甘落后。1720年5月,他用5000英鎊首次購買了南海公司的股票。南海公司股票在牛頓買入后繼續(xù)大漲,但這波大漲開始后不久,牛頓就發(fā)現,南海公司投機性太濃了,因為盡管該公司自稱主要經營南美洲酒、醋、煙草貿易,但從成立開始,它從未大規(guī)模開展過貿易業(yè)務。于是牛頓賣掉了股票,落袋為安,拿到7000多英鎊。

然而南海公司的股價并沒有如牛頓判斷,而是脫離基本面繼續(xù)暴漲,自1720年1月到7月,南海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從每股128英鎊,漲到每股1050英鎊,半年漲幅超過7倍。牛頓看著南海股價暴漲,看到身邊的人因持有股票而資產激增,心理壓力越積越大。于是他把全部身家都壓上,以更高的價格重新買入了南海公司的股票。

1720年6月,英國國會通過《泡沫法案》制止各類徒有虛名的項目的膨脹。大量投資者看到自己投資的公司被解散,如夢初醒。南海公司的股票也被投資者不斷拋售,股價如自由落體般一路狂跌,沒過多久,南海泡沫就破裂了。南海公司的投資讓牛頓虧損2萬英鎊,這也讓他切身體會 “人性的瘋狂”后的一切歸零。

牛頓運動第一定律提出任何一個物體在不受外力時,會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這一定律似乎也表征了泡沫形成初期的價格的慣性狀態(tài),然而在市場上這樣的運動并不會永續(xù),泡沫越吹越大,直到最后,一個輕微的外力都可以將它刺破。

牛頓的高位再次入場應驗了《金錢心理學》的作者摩根·豪澤爾的一句話 “最難的投資技能是讓逐利適可而止。知足意味著,我們知道永遠難以滿足的欲望,會將我們推向后悔的境地?!?/p>

來源:中財網

責任編輯:樊銳祥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