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帶貨”還能帶來多少驚喜

2024-03-14 11:15:05 作者:鐘頤

20240314094930353-87-b3f90.jpg

“故鄉(xiāng)影響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沉默可以成為一種力量”“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3月12日晚,一向很會講故事的董宇輝,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籍坦桑尼亞裔作家古爾納一起,“給離家的人講了一個故事”。這場直播可謂叫好又叫座:不到20分鐘,最高同時在線人數(shù)超過了55萬人,古爾納的作品賣出了2.2萬套(11萬冊)。

這很“董宇輝”。最近兩個多月,從老牌文學雜志《人民文學》《收獲》接連“破圈”,到梁曉聲、余華、蘇童等作家紛紛做客,再到諾獎得主帶貨,董宇輝總是那個驚喜制造者。正如網(wǎng)友在留言中說:“咱們宇輝誰來了都接得住?!?/p>

誠之所感,觸處皆通。一場又一場的“高端局”,彰顯的不僅是董宇輝本人的才華,也是文學的“連通力”。正如古爾納所說,文學特別美好的一點就在于,在閱讀的時候產(chǎn)生共鳴。此前,“與輝同行”和國內(nèi)文學圈頻頻產(chǎn)生化學反應,就得益于“愛和成長”“表達”等嚴肅話題的討論,這不僅和直播賣書毫無違和感,還帶來了相當可觀的“知識流量”。在這層意義上,董宇輝不僅是一個成功的賣貨主播,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傳播者、社會影響者。

綜觀這次與諾獎得主的跨文化交流,這種觀感似乎更為突出。訪談所聚焦的“故鄉(xiāng)”,正是一個再經(jīng)典不過的文學母題?!盎夭蝗サ募亦l(xiāng),到不了的遠方”,如何安放我們的心靈?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面臨著同樣的追問。古爾納提到自己的故鄉(xiāng)時曾說,“我們的海灘在某種意義上是在和世界進行著連接,與世界的其他文化進行著跨大洋的交流。”不難看到,無論是古爾納漂泊異鄉(xiāng)的經(jīng)歷,還是其作品對“在世界范圍內(nèi)移民的人”的關切,都給這場對話注入了“世界性”。即便語言上存在障礙,也不妨礙網(wǎng)友們借此打開眼界,感悟文化的多樣性。

值得注意的是,訪談結束前,董宇輝還向古爾納贈送了中英文版《唐詩三百首》,以及英譯本遲子建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可以說,此時的董宇輝已化身“超級媒介”,儼然成為文化交流的使者。

“直播是一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這原本是一句調(diào)侃,但如果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也會產(chǎn)生截然相反的意義。把各種套路“裝”入其中,市場的路終會越走越窄;若是不斷注入文化和情懷,用溫度與厚度去打動他人,或許就能開辟一片“內(nèi)容的曠野”。在人心浮躁的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尤其需要精神附加值。董宇輝已經(jīng)反復證明了這一點。

古爾納還提到,自己的寫作是分析個人與他人的關系,而不是教育其他人。寫作如此,直播帶貨又何嘗不是如此?與其歇斯底里地吆喝,在話術上機關算盡,不如多一些真誠,把產(chǎn)品內(nèi)在的美好展現(xiàn)出來,市場自然會作出反應。

“曲高未必人不識,自有知音和清詞。”文學既是小眾的,也是大眾的。在跨文化交流的舞臺上,董宇輝邁出的這一步,頗具啟示意義。“文化帶貨”還有哪些可能?董宇輝還能帶來多少驚喜?不妨期待下一場“文學的邀請”。

(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陳平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