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厚生勞動省近日公布的報告顯示,在日本工作的外國人數量首次突破200萬,原因是日本從東南亞吸收了更多的工廠工人、護理人員和其他勞動力。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0月,在日本工作的外國人人數同比增長12.4%,首次超過200萬人,較上一年增加約23萬人。按國籍劃分,在日本工作的外國人中越南人最多,約52萬人,占總數的25.3%。其次是來自中國和菲律賓的工人,分別達到40萬人和24萬人。
在居留資格方面,“特定技能人才”的增長率最高,為75.2%。越南籍的特定技能工作者有近7萬人,印度尼西亞為2.5萬人。不過,印度尼西亞籍工人拿到特定技能簽證的人數較2022年增加1倍以上,是所有國家中增長最快的。
據《日經亞洲評論》27日報道,日本設立“特定技能人才”簽證主要是為了緩解日本各行各業(yè)的勞動力短缺。申請人必須通過技能考試和日語考試,才可以在人手嚴重不足的行業(yè)里就業(yè)。如今,很多拿這種簽證的外國人在日本從事制造、服務和護理等工作。
日本目前正準備在其“特定技能人才”簽證中增加4個新領域,包括公路和鐵路運輸領域。公路運輸方面的技能人才包括出租車運營商、卡車司機等,鐵路運輸的技能人才包括售票員、設備維護人員等。這些新增領域預計將容納數以萬計的外國工人。
報道稱,有觀點認為伴隨日元貶值,赴日工作的吸引力也將持續(xù)減弱。但是部分勞務輸出國和日本的工資差距依然很大,導致來日本工作的熱潮有增無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一個國家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到7000美元之前,會經歷向發(fā)達經濟體的移民過程。2022年越南和印尼的人均GDP分別是4163美元和4788美元。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一些東南亞國家赴日工作的人數還會有所增長。
除了技術性員工之外,日本還吸引了大量的高級人才。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獲得高級人才簽證的外國人為4.2萬人,而10年前這個數字只有579人。
(來源:環(huán)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