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零食“公攤面積”沖上熱搜,有關零食包裝的話題再度引起熱議。
零食也有“公攤面積”?很明顯,這是一種戲謔的說法,指的是零食包裝中除了零食以外的其他空間。比如,看似三等份的餅干,打開盒子發(fā)現(xiàn)中間凹進去一塊;箱裝牛奶里僅有5小盒,其余空間用紙板填充……零食“公攤面積”過大,引來一眾吐槽。
零食“公攤面積”大,說白了,就是過度包裝。這一現(xiàn)象看似稀松平常,實則為害不淺。首先,誤導消費。絕大多數(shù)商品都要靠產品形象(也就是賣相)開拓市場。賣相好,自然銷量高。零食過度包裝,讓商品顯得更“有料”,讓顧客覺得很“值得”,進而產生購買欲。此舉,無疑涉嫌虛假宣傳,侵犯消費者權益。其次,浪費資源。沒多少東西,卻用“超大號”包裝,如此“大而無當”相當不環(huán)保。往小了說,浮夸浪費;從大處看,增加環(huán)境污染,完全背離綠色低碳理念。
在這兩“害”之外,還有一個問題讓人擔憂——惡性循環(huán)。不同品牌的相似商品,競爭激烈。一旦有人開始在包裝上做文章,這場“游戲”就停不下來,勢必競相“追逐”,甚至愈演愈烈。
怎么辦?為其瘦身,勢在必行。市場監(jiān)管部門應依據(jù)相關法規(guī)、國家標準,加大監(jiān)管力度,傳遞嚴管信號;行業(yè)組織可評選相關標桿企業(yè),形成示范效應;普通消費者,也可“用腳投票”。當然,最關鍵的還是企業(yè)自身。要想清楚,過度包裝讓商品看似超值,卻給顧客上當?shù)母杏X,這種操作究竟值不值得?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