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jīng)通過了HSK(漢語水平考試)六級,感覺有點難度。”今年15歲的張銘苛出生在西班牙,她表示,想回中國讀書,就要加強中文學習。
《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簡稱《標準》)近日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fā)布,作為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guī)范,自2021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
《標準》是國家語委首個面向外國中文學習者、全面描繪評價學習者中文語言技能和水平的規(guī)范標準。HSK將據(jù)此進行優(yōu)化升級,在保證原有六個級別穩(wěn)定性的基礎上,細化調整為三等九級。
多位華裔青少年表示關注《標準》調整,并表示正加強中文學習,期盼以后能夠來華讀書或發(fā)展。
“對于中文學習,我比較主動。”德國華裔青少年安子怡說,“此前一直關注著HSK考試,并為自己設定了至少過五級的目標,《標準》發(fā)布后,想嘗試下相關考試。”
“爸媽要求我和弟弟必須會中文。”意大利華裔少女王安婷前段時間也通過了HSK六級考試。《標準》發(fā)布后,她還查閱了一番,對等級變化作出比較。
考試僅是督促學習的一種方式。在華裔青少年看來,學習中文是長期堅持不懈的過程,也常能從中體會到樂趣。
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張銘苛周一至周五每天都會抽出一小時,準時參加中文學校的網(wǎng)課學習。老師教課文、解析閱讀理解、舉行辯論賽、分享互動……網(wǎng)絡課堂總能給她帶來別樣的樂趣。
“我中文說得還不是很流暢,常常是西班牙語、中文、英文兩種或三種語言混合交流。”張銘苛介紹道,她平時就讀的國際學校中,一些同學對中文頗感興趣,自己偶爾也教同學們漢字。
疫情之前,張銘苛每年都會回中國。“中國擁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和歷史,也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國家。”她表示,想到中國讀書,更希望以后能在中國工作,為此會更加努力學好中文。
上中文學校、和父母用中文交流、看中文節(jié)目、參加夏令營……安子怡學習中文的方式也是豐富多樣。
“中文有點難,如果長期不使用,容易忘記。”安子怡表示,但有趣的是,通過觀看中國綜藝節(jié)目等,可以在放松中學習。
在安子怡的印象中,中國發(fā)展很快,網(wǎng)購、電子支付等都很方便。“可能的話,希望以后能到中國交流學習。”
除了定期去中文學校學習,王安婷對中國綜藝節(jié)目、電視劇、小說類書籍頗感興趣。在她看來,中文的難主要體現(xiàn)在“記字”上。
“小時候每次聽寫,其他人都是看寫錯幾個,我都是直接數(shù)寫對多少。”談起這段經(jīng)歷,王安婷依舊忍俊不禁,“后來隨著自己長大,慢慢開竅了,喜歡上了中文。”
疫情之前,王安婷平均每兩年都會來一次中國。“中國很遼闊,生活很便捷。”她表示,向往未來能到中國發(fā)展。